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吴瑛教授团队《Transl Res》揭示IL-6在心脏搭桥术后新发房颤中的作用

  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吴瑛团队在转化医学杂志《Translational research》发表题为“Mechanism of IL-6-related spontaneous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grafting surgery: IL-6 knockout mouse study and human observa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创新性建立小鼠心脏术后自发房颤模型并提示IL-6通过促进心房早期胶原沉积促使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检测心脏搭桥术后心包引流液中的IL-6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无创的预测术后房颤的生物指标。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刘溢思博士和吴芳琴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吴瑛教授为通讯作者。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各种术后并发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但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却一直保持在20%-40%。既往研究表明,炎症在术后房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且术后房颤机制研究一直受限于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

  吴瑛教授团队从2004年开始开展对心脏搭桥术后房颤的研究,前期研究结果发现多个经典的炎症因子中,IL-6可能与术后房颤有关。采用Il6-/-及C57BL/6小鼠,构建小鼠心脏手术术后自发房颤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发现IL-6通过STAT3信号通路,促进术后早期心房胶原合成,形成房颤发生的基质。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采集心脏搭桥手术病人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和心包引流液,发现心脏术后心包引流液中的IL-6是术后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

  此项研究提示心脏搭桥术后心包引流液中的IL-6可能成为预测术后房颤的一种新型标志物,IL-6/pSTAT3轴可能成为早期预防术后房颤的新靶点。

  该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170)资助。

    吴瑛,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士,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兼任创中国医学救援学会护理救援分会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护理信息专委会任主任委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国际(地区)间合作课题。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Translational research》《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Critical Care Medicin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上一篇:2020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发布 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次入围综合排名前100

下一篇:首都医科大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报名咨询热线

400-1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