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和新时代新征程伟大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2026年我校继续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代码为:125200,具体招生计划请考生查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的2026年硕士专业目录,实际招生规模届时将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数最终确定。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收类别为定向就业。
一、考试形式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方式为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中国人民大学自行组织。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毕业后有3年(自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且毕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3)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①报名时英语能力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相应级别水平;②复试时提交相当于所报考专业学士学位水平且字数不少于1万字的论文1篇(管理学类、经济学),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文章3篇(管理学类、经济学)。
三、招生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素有“中国公共管理人才摇篮”之称,在全国首批开展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一批获得公共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公共管理学科在多轮学科评估中获评第一或A+,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是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优、可选方向最多、最具影响力的MPA培养基地之一,是首批全国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和全国首批干部教育学二级学科试点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独家试点招收培养(双证)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双证MPA研究生3933人。
公共管理学院招生方向有:
01公共管理大类(包括公共政策、政府治理与领导、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公共治理等14个方向);
03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04就业政策与劳动治理;
05健康中国与智慧康养;
06教育政策与管理;
07智慧治理。
四、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1.报考点选择
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报考点的考生,有关要求详见报考点公告
2.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27日每日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每日9:00—22:00。
特别注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招收非定向就业人员,网上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因选择错误造成不能网上确认,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人大研招网”和“教育部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缴纳报考费。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但每位考生最终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且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网上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本人报名信息,确认后一律不得再作修改。
(2)确认时应积极配合报考点,按照核验工作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网上确认的具体时间和要求,请密切关注“教育部研招网”并及时查看报考点关于网上确认的通知。
(3)考生因错选报考点、报考单位、考试方式导致无法确认,或未在规定时间按照报考点要求确认报名信息的,报名无效,已支付的报考费不予退还。
(4)在职考生报名无须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与所在单位因报考而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考生如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阅档案,造成不能参加复试或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五、考试资格审查
我校和报考点根据相关规定,对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参加考试。
六、考试程序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25年12月20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2.初试地点:考生须按照报考点要求,在指定考场参加初试。具体考试地点见《准考证》上的说明。
3.初试科目:管理类综合能力(科目代码:199)(满分200分);英语(二)(科目代码:204)(满分100分)。
4.初试成绩查询:关注“教育部研招网”和“人大研招网”上的通知,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查询。
(二)复试
1.复试时间和地点:2026年3月。具体时间和地点届时请查阅复试通知或所报考院系网站。
2.复试内容:专业及综合素质面试、英语面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具体考核形式和标准由招生院系确定并在复试前通知。
我校将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试时须按所报考院系的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有关规定者,我校不予复试、录取。
4.在必要时,我校可再次组织复试。
七、录取程序
(一)拟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结合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
(二)学习及就业方式
学习方式:非全日制。
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学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一经录取后,不得变更录取信息中的就业方式。
八、培养校区、学习年限和住宿情况
按照学校章程,我校办学地点包含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以及苏州校区。
年限2.5年。
学校不提供学生宿舍。学生按定向合同就业,户口、档案留在定向单位。
九、学费标准
非全日制:51400元/生·学年。
十、其他
(一)我校不允许学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二)入学报到时,我校将根据上级部门的规定对新生的入学资格进行复查,复查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三)如有与教育部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不符之处,以教育部政策为准。
(四)其他未尽事宜以教育部《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我校《中国人民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