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数据管理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大数据时代对高层次数据管理人才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6年招收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代码为:125500。

  我校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形式为非全日制,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具体招生人数计划请考生查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的2026年硕士专业目录,因教育部暂未下达2026年总规模,实际招生规模由学校根据国家正式下达招生计划数并结合各专业生源状况最终确定。

 

一、培养目标

  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精通大数据时代商业和政务等数据的生产、采集、清洗、加工、深度挖掘、可视化、长期保存、资产管理、增值等管理工作,能够胜任互联网企业、大型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型数据管理与分析工作岗位的创新型、应用型数据精英。

 

二、培养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创办于1952年,是新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创建者,近十年来首创国内信息分析学科点和数字人文学科点,主动引领中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院坚持“以数据赋能社会,以历史预见未来,培养兼具人文与科学精神的信息管理者”的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卓越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院秉承“兼纳文理,发展智能,进德修业,唯实唯新”的教育理念,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坚持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致力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专业素养、兼具科学和人文精神的顶尖信息资源管理人才。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经过73年的发展,已经建成覆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并长期引领中国信息资源管理类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1952年,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专修科档案班,开启新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新征程。1982年设立国内首个档案学硕士点,1994年开办国内首个档案学博士点,2010年设立国内首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LIS)学位授权点。2012年以来,学院先后设立国内首个信息分析硕博点,首个数字人文本硕博项目,首个数据管理方向非全日制图书情报专业硕士,首个数据管理硕博点,首个档案管理专业硕士,拥有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连续入选教育部首轮和第二轮一流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14个A类“双一流”学科之一。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具有顶尖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擅长数据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流师资队伍。现有全职教师50名,科研博士后5名。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9人,讲师1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5人。学院聘请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与培养工作,拥有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亦庄大数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百望云、福清核电、科大讯飞等近二十家实践和科研合作基地。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拥有全国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办学条件。建有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先后创办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信息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联盟高峰论坛、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档案数据产教融合大会、中国信息分析论坛等重量级品牌会议,现为iSchools联盟核心会员与理事会成员所在单位、国际信息资源管理学会(IRMA)大陆首个会员、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会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大陆首个学术中心,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雷塞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信息学院等建立了深入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考试形式

  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方式为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中国人民大学自行组织。

 

四、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后满2年及以上人员(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报名时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达到相应级别水平;复试时加试所报考专业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复试时提交相当于所报考专业学士学位水平且字数不少于1万字的论文1篇,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文章3篇。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在读学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1.报考点选择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报考点的考生,有关要求详见报考点公告。

  2.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27日每日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每日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人大研招网”和“教育部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缴纳报考费。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但每位考生最终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且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或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登录“教育部研招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6)我校积极为残疾人参加考试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残疾考生如需我校在考试期间提供合理考试便利服务的,应于报名阶段与考点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我校沟通申请,以便提前做好安排。

  (7)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网上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本人报名信息,确认后一律不得再作修改。

  (2)确认时应积极配合报考点,按照核验工作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网上确认的具体时间和要求,请密切关注“教育部研招网”并及时查看报考点关于网上确认的通知。

  (3)考生因错选报考点、报考单位、考试方式导致无法确认,或未在规定时间按照报考点要求确认报名信息的,报名无效,已支付的报考费不予退还。

  (4)在职考生报名无须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与所在单位因报考而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考生如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阅档案,造成不能参加复试或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六、考试资格审查

  我校和报考点根据相关规定,对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参加考试。

 

七、考试程序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25年12月20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2.初试地点:考生须按照报考点要求,在指定考场参加初试。具体考试地点见《准考证》上的说明。

  3.初试科目:

  科目一:管理类综合能力(科目代码:199);

  科目二:英语(二)(科目代码:204)。

  4.初试成绩查询:关注“教育部研招网”和“人大研招网”上的通知,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查询。

  (二)复试

  1.复试时间和地点:2026年3月。具体时间和地点届时请查阅复试通知或所报考院系网站。

  2.复试内容:专业及综合素质面试、英语面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具体考核形式和标准由招生院系确定并在复试前通知。

  我校将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试时须按所报考院系的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有关规定者,我校不予复试、录取。

  4.在必要时,我校可再次组织复试。

 

八、录取程序

  (一)拟录取

  1.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结合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

  2.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校将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或档案审查意见)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考查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或工作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查不合格者取消拟录取资格。

  3.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校将通知拟录取考生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4.在被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应届毕业生如不能提交毕业证书原件,或在境外接受高等教育但不能提交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证书的,取消录取资格。

  5.对符合要求的拟录取考生,将于2026年7月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

  (二)学习及就业方式

  1.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2.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式为定向就业,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一经录取后,不得变更录取信息中的就业方式。

 

九、学习年限和住宿情况

  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学校不安排宿舍。

 

十、学费标准

  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54000元/生•学年。

 

十一、信息公示

  我校将按教育部要求,在考生报名、初试、复试和录取等各个阶段,通过“教育部研招网”和“人大研招网”及时发布信息公示。

 

十二、违规处理

  (一)报考纪律

  对弄虚作假或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二)考试纪律

  1.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实考试的意识。

  2.初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规则》及各考点考场纪律。

  3.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我校考场规则及《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我校全部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

  4.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等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对考试工作人员,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或其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其他

  (一)我校不允许学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二)入学报到时,我校将根据上级部门的规定对新生的入学资格进行复查,复查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三)如有与教育部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不符之处,以教育部政策为准。

  (四)其他未尽事宜以教育部《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我校《中国人民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

上一篇:2026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管理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下一篇:2026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农村管理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报名咨询热线

400-1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