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产教融合 探索培育卓越工程师

  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融合,实现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六方面”协同育人机制-不久前,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为该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多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探索“产教融合、教研一体、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担当意识和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传承优良传统,树牢“工业报国”志向

  有着近80年办学历史的合肥工业大学,始终以“工业报国”为已任,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完整的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工学学科占比7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学专业占比100%。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面对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必须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表示,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高校,为国家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始终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初心和使命。

  在深化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该校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构建起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和网络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开设工程伦理、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推进科研实践育人,引领青年学子心系“国之大者”,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实践创新和服务社会中塑造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既要有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学识,也要有改造世界、创造发明的能力。”合肥工业大学刘心报教授长期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在他看来,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全球战略视野、突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同时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为提升研究生学子实践创新能力,该校创新培养模式,以实践导向整合课程资源,聚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分类制定学位授予标准,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着重考核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其中,针对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优化,该校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融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了适应行业发展动态的新工科课程体系。面向关键技术和工程难题,探索实施情境交互感知、协同知识建构与移动探究学习“三并用”教学方法,创设跨时空工程实践教学情境,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协同建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真刀真枪培养创新人才

  面对国家重点行业产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合肥工业大学注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持续深化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与奇瑞汽车、阳光电源等130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研发生产过程相融合。

  该校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重大企业委托项目等为牵引,为学生打造真项目真课题“训练场”,实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全覆盖,让青年学子在真刀真枪的锤炼中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在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产出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多项技术应用到国家重大工程之中;工程类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积极投身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行业;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领军企业中,一批合工大校友逐步成长为骨干力量,“千人一名领军人才”已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响亮品牌。

  “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内容,未来我们将更加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于祥成说。

上一篇:没有更多了

下一篇:合肥工业大学专题研讨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报名咨询热线

400-101-7010